2013年12月1日 星期日

20131123 Quintet @ NTSO, 錄音筆記

20131123 Quintet @ NTSO, 錄音筆記



有人在吳老師的 FB 問麥克風的技術資料。到今天才稍有空閒作個說明。

先說一下過去的事。

兩年前的的那一場 [ 浪漫德意志 ],當時用了一支大振膜的電容麥克風,還有一支鋁帶麥克風,分別獨立收錄。兩支都是 Blumlein stereo mic。最後成音,選的是鋁帶麥克風的聲音。

鋁帶麥克風有幾個我偏愛的特性 :
1.   pickup 只有一條鋁帶(下左圖),前方/後方的音波是在空氣中直接對單一振膜作用,是道地的 Fig-8 ( 8 字形收音 )。反觀電容的 Fig-8 ,是兩個振膜背貼背合起來,兩個振膜有距離(下右圖,留意它的厚度),音波到達兩個振膜有極小的時間差,所以電容的 Fig-8 的輸出,是位於兩個不同空間的振膜分別收到聲波,轉成電子訊號(電容值)後,才在電子狀態下 mix 而成。
我沒有神經質到會認為電容的這個 Fig-8  [ 不純 ] 而有偏見。不過,兩者確實聲音特質不一樣,而我會視音樂/現場的本質選用麥克風。















2.   鋁帶振膜的 [ 暫態反應 ] 一般來說,比電容麥克風要慢很多,意思是像鈸、鋼琴的高音、小提琴的高音,鋁帶的聲音不會那麼 [ 清脆 ]。從這個角度比較,鋁帶在 [ 暫態反應 ][ 高頻響應 ],都要比優良的電容差很多。
但這個 [ 暫態反應慢 ] 的特性,從好的方向來看,它也 [ 不那麼刺耳 ] [ 溫暖 ]飽滿 ]。我喜歡利用它收錄比較容易刺耳、近距離的音源,如小提琴、女高音,收錄的聲音會柔順很多。合唱團中,若有人 [ 白聲 ] 很厲害,遠距離的鋁帶麥克風也是我喜歡用的對策。
在測量儀器上看,鋁帶麥克風的暫態特性,絕對沒有電容來得好。但因為它柔順,我認為它在第一瞬間,可能不會像好的電容的聲音令人驚艷,但長時間聽後,它比較不會令耳朵疲厭,到時聽眾會偏愛哪一個,就很難說了。

兩年前的 浪漫德意志 ],我們最後保留了原始收錄的音場/音像,沒有加入任何電腦殘響去更動它。這個決定,是吳老師、張老闆、我,經過討論、帶有遺憾而妥協後的結果。當時唯一的遺憾是 [ 若那個鋁帶麥克風更遠一點、收錄多一點比例的現場殘響 ] 多好。

今年初,我開始思考,下一次,如何在單點的條件下,不會有上回一樣的遺憾。

最直覺、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在不同的距離,架設數支同型號的 Blumlein 麥克風,事後總可以選到一支具有我們想要的 [直接音/反射音比例]。不過問題來了,上回的那支鋁帶麥克風,我已經出讓給一位音樂家,雖然可以借回來,也知道在某個教會可以借得到另一支一模一樣的鋁帶麥克風,但只有兩支,總覺得還會重現上回一樣近一分、遠一分之憾。
我有兩支電容 Blumlein 麥克風,振膜一樣大,但因為振膜的背板 ( plate ) 的鑽孔的 pattern 不同,兩支音色不太一樣,也是行不通。

第二個想法,是入手一支瑞典的 Pearl DS-60,這是一支雙 Fig-8 振膜組成的 Blumlein 電容麥克風,有別於一般同類型的麥克風,它把每個振膜的訊號,不在麥克風內 mix,而是分別輸出,所以,後製時,可以調整面向舞台的振膜、還有面向觀眾席的振膜,它們訊號強度的比例,達到在單點條件下,自由調整直接音/反射音的比例。Proprius 出名的 [ 黑教堂 / Cantate Domino ] 就是用 Pearl 同一電容振膜 (長方形、不是一般的圓形) 的兩支麥克風,架成 Blumlein 所錄成的。DS-60 不過就是把那兩支合為一體,省去了在現場用特殊麥克風架兜成一對的麻煩,而且,振膜更近,更接近真的 single point。幾年前開始,這支就是我的 dream mic,無奈它的身價不低,娶不進門。

第三個想法,是想到 Josephson 有一支可改變收音特性的麥克風
( http://www.josephson.com/ 請點 C700 , user guide,內有說明 )
既然 C700 這一支,因著一個 Omni 一個 Cardioid 訊號不同比例的組合,可以改變收音的特性,某種程度來說,也等於是改變直接音/反射音的比例。雖然這個特性,本質上與 Pearl DS-60 是不一樣的,我覺得應該值得一試。在9月、10月的音樂會上,就把手上的 Blumlein 電容麥克風,加上一支 Omni,作了兩次試驗。這兩次的音樂廳都很小,觀眾席方向的殘響很少,事後 mix 時,覺得可以控制的變數變多了,音像可寬可窄、音質也可以在不動 EQ 的條件下作變化。但因為現場殘響少、觀眾少/安靜,作直接音/反射音的比例的調整,感覺到有變化,但幅度沒有想像中那麼大。

接到張老闆通知,11/11會在 NTSO 作一次彩排,同時試錄,當然當天就把 Josephson   idea 用上了。

事後一同到谷津試聽,我自己覺得,若麥克風的距離在合理範圍,這個麥克風收音方式所提供的 [直接音/反射音比例] 調整幅度已經夠用,可以免去近一分、遠一分的疑慮,作為 [收錄音場] 的對策,是個好方法。但吳老師怎麼聽,都沒有覺得完全滿意,他的第一個問題是鋼琴音像在中間偏右,他希望在正中。這個好解決。他的第二個問題,是他認為 [ 音的本質 ] 聽起怪怪的。
我的直覺判斷,比起鋁帶直接了當的單一振膜收音,吳老師不喜歡電容 Fig-8 多振膜的合成音色,更何況,這次又多混了個 Omni 振膜。( 參見本文後的說明 )

張老闆的反應又是另一方向,他希望確保每顆音粒 [ 鮮明的衝擊力 ]。這個容易懂,他要的就是快速的暫態響應。那麼,不論用什麼麥克風,距離不能太遠,距離一遠,聲波本體的波形就會平緩下來,失去 [ 鮮明的衝擊力 ]

大夥試聽後,我心裡篤定,這個 Josephson 的方法,事後不會有共識,還是回到兩年前的 minimalism ,以 Blumlein 收音/成音,不作任何 mix

當日的麥克風架設了三支,最近的一支,是借回當年的那一支鋁帶 Blumlein,確保吳老師要的音色。相隔 80 公分之後,是一支大振膜的電容 Blumlein,再約100公分之後,是 NTSO 常設的一支 Blumlein,但以 Mid/Side 的角度收錄。

選擇鋁帶最接近舞台的原因,是它的暫態反應慢,而音波傳越遠,波形的 slew rate 就越緩 ( 暫態慢 ),所以,鋁帶最近收音,免得張老闆希望的 [鮮明的衝擊力 ] 完全不見了。

電容 Blumlein 的距離次之。剛好吳老師一直認為電容音色太刺耳,距離遠一點,也會柔一點。

至於麥克風的的距離,牽涉到收錄殘響的比例,當然兩年前有 [ 若那個鋁帶麥克風更遠一點、收錄多一點比例的現場殘響 ] 之憾,但距離更遠一點,[ 鮮明的衝擊力 ] 可能降到不如意的程度。既然兩年前,我們已經呈現了一次 [ 真實的錄音 ],我個人想,這次的錄音,也許可以表達不同的觀點,不必將 [加入電腦殘響] 這個選項完全排除。所以這次在麥克風距離的選擇上,寧可求稍近距離。


至於成音結果如何,就等三巨頭齊聚,評論一番後,再向各位報告。

註 : 

Fig-8 電容麥克風,意思是它收音的特性,是振膜前、後方,各為一個心形(立體,下左圖),從平面上來看(下右圖),兩個心形合起來像一個 8 字形,因而得名 Fig-8 (讀 figure-eight)。



鋁帶麥克風的音頭,只有一條鋁帶,它向前向後都收音,收音的特性天生就是 Fig-8

電容的 Fig-8 音頭,是兩個振膜,一向前、一向後、背對背貼合起來。它的 Fig-8 收音特性,是兩個振膜的訊號合成得來的。

Blumlein 麥克風是用兩個 Fig-8、一上一下合成一體、一為左聲道(下左圖紅圓圈)、一為右聲道(下左圖藍圓圈)的 stereo 麥克風。以鋁帶 Blumlein 來說,就是用兩條鋁帶振膜,上下兜在一起。若是電容 Blumlein,那是用兩個音頭兜在一起。每個音頭兩個振膜,上下共 4 個振膜。



我把本來向左、右各45度角、自然形成左右聲道 (上左圖)、不必 mix 的 Blumlein 麥克風,轉了45度角(上右圖),一個音頭正對前後、另一個音頭正對左右,形成一個 double Mid/Side。事後混音後,可以形成左、右聲道,但每一聲道的結果,在電容 Blumlein 麥克風來說,是 4 個振膜的訊號的合成,若再借用 Josephson 的構想,加上一個 Omni,那每一聲道是 5 個振膜合成的結果。

多個振膜在單點空間,混合成單一聲道,達到聲源的定位、或改變收音特性 ( omni, cardioid, super-cardioid....),在紙上的數學運算,它是合理、可達成的。不過,它的數學/物理原理的最基本假設 : [ 單點 ] ,在現實中是不可能的,多個振膜不可能同時位在同一空間,只能作到 [ 非常接近 ]、或在 [同一平面單點]。所以基於這個在現實中不可能的假設所作的混音,不太可能達到紙面上運算所期待的結果。若振膜的位置不夠接近、振膜特性沒有配對......,那合成的來源,雖然在同一平面上 [ 號稱單點 ],結果不免呈現 [ 非純淨的音色 ]

與鋁帶麥克風---以 Blumlein 形式錄音、沒有 mix、每聲道的來源只有一個振膜 ----- 相比,Josephson 的 configuration 雖有 [ 單點編錄平面環繞 N 聲道 ] 優點,但任一聲道是複雜的多振膜混音結果,也是一個不可忽略的特性。像吳老師列音質為優先者,可能就視其為負面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