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1日 星期六

Lili Marleen ( Lili Marlene ) @ 林森だいがく

有一次,在林森北路的 snack bar, 我唱了這首 Lili Marleen,曲畢,平常禮貌性的掌聲,好像變得比平常熱絡一點。每周一起喝酒的日本友人,睜大了眼睛看著我 : [ Q-san, you have fooled us. You can sing. ]

一度,投身手機產業。日本 S 社是手機業界,同類元件市佔70%的大廠。當年全球市場如日中天的M牌、E牌、N牌的手機內,都是的元件。我剛空降接任總經理,發現這個團隊與 S在台灣的負責人,似乎因為信任不足而有點距離。當時,我們已經拿到牌的供應商資格,在台灣是唯二的其中一家(另一家是郭xx的兄弟),即便如此,若我們無法依附在 S 全球供應鏈系統中,很難成長到世界水準。我想,非得與負責人拉近距離不可。

以新任創投指定經理人的身份安排了飯局初次認識,之後,就固定每周到 X條通、S 君每日報到的一家 snack bar。這位 君,自年輕駐台之初,每日下班必到這家 snack bar 坐個兩個小時才回家,不但成了熟客,店內結識的小姐,還成了夫人,育有兩子,家庭美滿,成為美談。我和 君,在這長達兩年的每周例行聚會,談天說地,什麼都談,就是不提公事。日本人的文化,沒有長時間觀察到信任的程度,說破嘴皮推銷自己也不可能會帶來什麼夥伴性的聯盟

日本人習稱的 [林森だいがく]、也就是林森北路的夜生活,大約是 clubsnack bar 兩大類,都有女侍作陪。club 是怎麼回事,在此就不提了。snack bar 呢 ? 很單純,只喝酒、唱歌。帶我去的這一家,很用心地經營,還組了高爾夫球隊,每月聚一次,除了女侍小姐、酒客通通下場較量球技,連酒客的妻、兒也一起同樂,活動照片貼滿店內牆面,真是奇。

酒,我不大喝,而且日本人在這種場合喝的是文酒,不時興乾杯的。
高爾夫不愛運動的我,不必了。
唱歌呢 ? 日本人去的地方當然以日本歌為主,不論是老式的演歌,或是現代的日本流行歌曲,不通日文的我,簡直沒有一首聽過。英文歌呢 ? 也好不到哪去,聽古典音樂成長的我,年少時聽的是 PavarottiDomingoMario LanzaFischer-Dieskau、世界民謠、Roger Wagner Choir。當年流行的,勉強從 Domingo 的唱片認識了 John Denver,其他的,一概不會唱。所以,每周去 snack bar 報到,認命地當個鼓掌隊長,向大家致歉,說我不會唱歌。

一天,店長說她們的 Karaoke 機更新了曲目,拿了歌本給我看看。不得了,竟然有這首 Lili Marleen,字幕還是德文版的,當場給他唱下去。德文歌詞是我高中時代生吞活剝硬背下來,還可以記得大半。曲畢,不但有掌聲,鄰桌一位50歲左右的日本人走過來,邀請我和他再重唱一次。自我介紹,說他是東大外文系畢業,換了名片,是日本 T 社高官哩 !!

高中時,通常在書桌前到半夜一點才會上床,總是會聽警廣凌晨小姐的 [平安夜]、或是李季準、倪蓓蓓的節目。
Lili Marleen,就是 [平安夜] 中凌晨小姐介紹而使我迷上。記得她第一個播的是這個 Marlene Dietrich 在戰爭前, 1939 年唱的版本 http://www.youtube.com/watch?v=Q56QzGcAKZc
這是她戰後的演出 http://www.youtube.com/watch?v=qPUMAFhfRHk

聽說,當年唱這首歌最紅的,除了 Marlene Dietrich, 還有 Lale Andersen

二戰時,盟軍士兵為了聽這首歌而去收聽德軍廣播,這怎麼可以? 所以,各國趕緊推出自己語言的版本,一時之間,歐洲戰線,不論那一方,這首歌成了最受歡迎的曲子。

這裡有英國人在戰時,為這首歌作了一個節目 The True Story of Lili Marlene

我高中時代當然還沒有 internet, 沒有 google, 我竟然有本事找了十幾二十個版本,翻錄在一個卡式錄音帶上,到底如何辦到的,我也不記得了。只記得這個錄音帶,甚受同學喜愛,許多人借去 copy,但其中一位同學(flute),一借無回,催討無門,當時我氣得牙癢癢許久。

約十年前,去德國出差,沒有什麼時間逛街,路過唱片行,問了店員,找了好幾個版本的 Lili Marlene,都買了回來,還包含了我孤陋寡聞不識泰山、但其實是如日中天的 Ute Lemper 的版本,很喜歡她能歌能舞能演的風格。

Ute Lemper   http://www.youtube.com/watch?v=bjY4rpu-Y-w
在 Youtube 上看到這個版本,唱的也不錯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8lWDYeao6D4

就這樣,在同一家 snack bar 吃喝了一年半後,記得是新曆元旦中午,不記得為什麼家人都不在家,我獨自一人,享受長期失眠、難得睡到自然醒的悠閒。意外地,手機響起,來電顯示是從未曾假日來電的君,心中吶悶該不是要找我去打高爾夫球吧? 他很客氣地說 : 【Q-san, 你應該知道 配合的生產商一直有產能不足的煩惱,不知道是不是可以請貴公司幫忙,為 負擔一部分的生產......


長時間的等待,機會終於來到,至於後續如何,有機會時下回分解。

2014年1月2日 星期四

錄音室用的系統 ---- 作為家用音響

錄音室用的系統 ---- 作為家用音響

文章日期:2012-12-21 10:49

蘇醫師夫婦在合唱比賽上台前的空檔,問了我買音響的想法,剛好最近這幾年玩錄音,
對家中的音響的安排,有一些新的、有別於年輕時玩音響的想法,可以在這兒與大家分享。


傳統的音響組合,依訊號的流向 (signal path),基本上是下列 1-2-3-4 的流程 :


1.  音源  >>  2. 前級擴大  >>   3. 後級擴大  >>  4. 喇叭




每一級的器材的選項大約是 :

1.      訊 源  :       唱盤、卡式機、盤帶機、收音機、CDDVD、藍光






2.      前級擴大(注意面板上有音源選擇、音量)



3.      後級擴大



4.      喇  叭




1項是我們播放聲音的來源,訊號要從123按順序一層一層送到4(喇叭)

為什麼不能從 1 直接送到 4 ? 
原因就在從訊源來的訊號太弱了,沒辦法一步登天、放大到足夠能量可以推動喇叭的程度,必需分幾階段逐步放大才辦得到。

以古早時代的唱盤來說,訊號最原始來源是唱針上的小磁鐵/線圈產生微小的電流,必需經過唱頭放大器,才可以送到下一階段的 後級放大。而這個唱頭放大器,一般都放在 (2) 前級擴大機裡面。

唱盤以外的訊源,卡式機、盤帶機、收音機等等,它們的訊號從它們的機箱輸出時,強度已經大到可以直接送到 (3) 後級擴大機的程度,但是,當年一般這些機器面板上不附音量開關,所以送到 前級擴大機 去,其實不是作 [訊號放大],而是經過音量旋鈕作  [衰減] 、讓用家可以控制大小聲,之後才送到下一階段的  (3) 後級放大。

後級擴大機,任務是把訊號放大到足夠去推動以機械振動產生聲音的喇叭,將電能轉成聲能。

這樣 1234 的組合,是傳統的作法
更講究的,會將 [唱頭放大] 獨立在前級擴大機之前,有的呢,在前級之後再加個等化器、或者加上電子分音器分別送到獨立的後級擴大機分別去驅動喇叭內的低音、高音單體…..類似的作法,形形色色,訊號經過的階段,11.11.2…..22.1、2.23456……,花樣之多,完全看 [玩物之心] 有多大、錢有多少。

把一套系統,像這樣細分成多層組件,好處是可以依自己的喜好調整音色,想怎樣就怎樣。是不是調得更 [Hi-Fi 傳真],若不具備品味和功力,許多自稱、人稱音響高手,搞出來不必然是 Hi-Fi,而只是 [自己心爽]、會響的東西

為了省錢一族,音響公司也推出精簡的組合,最常見的是床頭音響,把 12全組合在一台機器中,尤其 CD 當道之後,這樣的組合更加方便不想麻煩、[只想聽音樂] 而不是 [聽音響] 的人。


玩錄音後,實際經驗到錄音室常用的組合方式,也許是家用音響理想的另一種組合方式。我的感想是,若重點是聽音樂、而不是玩音響,這種方式,一般來說,可以在同樣的預算下,得到品質穩定的組合。

錄音室常用的是主動式監聽喇叭 ( powered studio monitor = active studio monitor ),這個呢,等於是把前面提的 3整合在喇叭箱中。若去找一個有音量控制旋鈕(甚至有搖控)的 CD Player,接上這種主動式監聽喇叭,馬上就是一個完整的音響系統。

常見的主動監聽喇叭的例子 :








高檔的 :



下面這個型號,甚至附有頻率響應的調整軟、硬體可以在你的房間,調整出平滑的頻率響應。意思是,在不同的房間,也可以將高、中、低音調整到平均,不會有某一音域特別突出。



主動式監聽喇叭與傳統的 [ 後級 ] 連接 [ 喇叭 ] 有什麼不同呢 ? 或是說,主動式監聽喇叭有什麼值得考慮作為家用音響的原因呢?

第一        傳統的組合方式,是一台擴大機去驅動喇叭。
而喇叭內部,其實是 ( 被動分音器 + 高音單體 + 低音單體 ) 的組合。
後級擴大機來的電流,進入喇叭,先經過被動分音器,將低頻和高頻的電流分離,分別送到高音、低音單體。這一個步驟,用的方法是濾波,到低音單體的電流,把內含的高頻濾除,這樣一來,一大部分的能量就轉成熱能浪費掉了,到高音單體的處理也一樣。所以,至少一半的能量沒有轉成聲音。
相對的,錄音室常用的主動式監聽喇叭,已經內建電子分音器,在訊號未被後級放大之前,已經分離成高頻、低頻兩股訊號,再分別送到兩個後級擴大線路,分別各自推動高音、低音單體。
這是主動式監聽喇叭的第一個優點 : 電能轉換成聲能的效率高

第二    傳統 [ 後級 ] 連接 [ 喇叭 ] 的方式,使得單一個後級擴大機必須同時驅動高音、低音數個單體,擴大機得面對更大、更多項、更複雜的電氣特性,而無法為同一支喇叭內的高音、低音單體作最佳化。不止如此,用家買了擴大機,可能去接的喇叭可能有成百上千種可能,要面對的喇叭特性數千種,因而傳統擴大機必需出力超大、驅動力超強,才能容易與千變萬化的不同喇叭匹配。這是 [事倍功半] 的方法,而擴大機、喇叭的配對就決定聲音品質,而配對這件事、很花錢、花時間
        主動式監聽喇叭,已經內建電子分音器,訊號經過這個電子分音器,分成高音、低音,再分別送到內建的高音擴大機、低音擴大機。這樣的安排,一個擴大機不但不需要驅動數個單體所組成的系統,只需要負責驅動一個喇叭單體(高音、或低音),也不必考慮擴大機可能接其他喇叭,可以專對一個單體作最佳化的設計,用很小的擴大機就可以得到對單一單體的理想驅動力。
        內建電子分音的主動式監聽喇叭的第二個優點 : 內建的後級擴大機對喇叭單體的控制能力更好,可以呈現更乾淨、更精確的聲音。

第二         電子訊號在某個高音切成高、低兩半,分音的那個音高附近,總是會有段差,很難處理的平順,會影響喇叭聲音品質。若在後級擴大之後,才在喇叭內部作分流,我們已經知道有 (第一) 所述的效率缺點。若在電流訊號尚未被後級擴大之前來處理,不但能量轉換的效率更佳,而且高、低頻訊號分離的特性更好,有助於喇叭發出更乾淨的聲音。電子分音的基本線路有多種,而近年的監聽喇叭,幾乎不例外地都使用 Linkwitz-Riley線路。而這個 Linkwitz-Riley 線路的優良特性,我個人認為,相對於傳統被動分音器,可以用極低的成本,作出極佳、更好的品質。絕大多數市售的主動式監聽器喇叭都採用這個線路,應是有一樣的認同。
                         

我整體的結論 :

1.     傳統的組合方式,毫無疑問,當然可以組成任何音質等級的系統。問題是成本。

2.     我個人認為 : 在同樣預算下,一般主動式監聽喇叭,會比傳統組合的音質更好,這個 Linkwitz-Riley 電子分音是主要功臣。若讀者有興趣,可以去 http://www.linkwitzlab.com/frontiers_5.htm#V 一探究竟。

3.     在同樣預算下,主動式監聽喇叭的音質,一般是比傳統擴大機+喇叭的方式,要好得多、穩定。因為它已經由設計者作 "最佳化".

4.     當然,若讀者喜歡 A+B, a+d.....配對的樂趣,錢也不是問題,那還是傳統的組方式比較有花樣可以玩。若要音質達到至高無上的境界,大概這也是唯一的方式,但這應該不是大部分人買音響的目的。

5.     音響玩家可能會質疑監聽喇叭專為錄音室設計的近場監聽的特質是否適用於家庭 ? 我的看法是 : 目前一般居住空間都不是超大,這個因素影響比想像中要小很多




若是以主動式監聽喇叭作為播放工具,那系統的組合應像什麼樣子呢 ?

找一台可以控制音量的 CD Player,接上主動式監聽喇叭,就已經可以唱了


若要音質更上一層樓,加一台 DAC ( Digital/Analog Converter ) CD Player 的數位輸出(通常是 SPDIF)之後,常常 DAC 連音量旋鈕、甚至連遙控都附來了。有的 DAC,還可以接其他訊源,例如卡式錄音機,這樣就是一台功能完整的 [前級 + DAC]



大多數的 DAC 還可以接電腦,接的方式多半是 USB,少部分是 1394。接上電腦後,那就到另一境界了。不僅 MP3可以播放,連比 CD 更高規格的聲音檔,例如 48K88.2K…..192Kwav檔都可能播(DAC規格而定)


我會建議一般的家用音響的朋友,買一台適用的 DAC,接上 CD、接上電腦、主動式監聽喇叭,那幾乎任何訊源都可以播放。

選擇主動式監聽喇叭時,我的心得 :

1.       除非房間非常小、而且是放在桌上當作多媒體喇叭,否則,低音單體的直徑至 少要有6.5吋以上,高低音的平衡才算上水準以上。

2.       若低音單體是小的,可以另外加一個超低音主動式喇叭。

3.       注意輸入的接頭有幾種。有分 RCAXLR6.3 這幾種,都有最好。RCA 的線不能拉很長,4-5公尺就算是非常長。XLR6.3,可以拉到幾十公尺,都不太會出現無線電波干擾引起的雜音。

4.       一般在背板都有簡單的 EQ (高、中、低音),可以依放置的環境作調整。若是像前述 JBL 那種(別家也有),配有電腦化的調整軟硬體,那最理想了。

目前我在家用的是這一台,可接用 USB, 光纖接上電腦,也可以接上 cd/dvd Player,可當前級直接接到主動式喇叭(含音量遙控),也是耳機擴大機






若電腦接上5060、100 吋大電視,加上理想的喇叭,家中影音的需求,大半可以滿足了